一个HR的“踩坑”日记
“张姐,这个月又有3个员工投诉工资少发了!”上周,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做HR的小李,凌晨两点还在处理劳务派遣纠纷。她怎么也没想到,当初为了“省事”选择了一家低价劳务公司,结果半年内被员工集体劳动仲裁两次,公司不仅赔了钱,口碑也一落千丈。
小李的经历,是许多中小企业的缩影。“劳务派遣看似灵活,实则暗藏大坑”,万同人力服务过的客户中,70%的企业都曾因社保代缴不规范、同工不同酬等问题踩过雷。今天,我们就用真实故事+实用方案,带你摸清劳务派遣的“潜规则”。
三大社会痛点,你中招了吗?
“明明干的是一样的活儿,到手的钱却比别人少一截”成常态,老板们都在抱怨员工留不住,可你知道吗?“明明干一样的活,派遣员工年终奖只有正式工的一半!”——这是海淀区某科技公司老板的无奈。
数据显示,北京劳务派遣员工中,超过八成的打工人私下吐槽‘干一样的活,工资却比同事少一大截’,甚至有人因“身份差异”被排除在团队活动外。这种隐形伤害不仅让员工寒心,更可能引发集体维权。
更扎心的是,有些公司连社保都敢偷工减料——前脚员工生病住院,后脚发现医保用不了,最后罚款单全砸到老板头上。
朝阳区一家餐饮企业曾因劳务公司“漏缴社保”,被员工投诉后补缴+罚款超过50万。老板苦笑道:“省了小钱,赔了大钱!” 更糟糕的是,部分劳务公司倒闭跑路,企业连追责对象都找不到。
工伤责任“踢皮球”,用工单位被迫背锅
去年通州某制造厂发生工伤事故,劳务公司推诿称“员工违规操作”,用工单位却因日常管理记录不全,最终承担了70%的赔偿。“说白了,劳务公司跑路了,擦屁股的永远是自家公司!”,万同人力法律顾问多次强调这一点。
万同人力3步避雷法:从“踩坑”到“躺赢”
第一步:合同审查“三重验真
查资质: 确认劳务公司具备《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》。
看条款: 重点核对社保缴纳明细、同工同酬承诺。
留证据: 要求劳务公司提供近3个月员工工资流水截图,避免“阴阳合同”。
第二步:用工管理“透明化”
薪资公示: 在内部系统中公开派遣与正式员工的薪酬结构(基础工资可差异,但绩效、福利必须一致)。
日常记录: 用企业微信或钉钉记录考勤、工作安排,防止纠纷时“口说无凭”。
定期审计: 每季度抽查劳务公司社保缴纳记录,万同人力客户可免费开通“合规监测系统”。
第三步:风险预案“双保险”
购买雇主责任险: 覆盖工伤、猝死等极端情况(保费仅为赔偿金的1/10)。
签署连带责任协议: 明确约定“劳务公司违规时,用工单位有权从服务费中抵扣损失”。
你的企业“安全指数”有多高?
不妨做个自测:是否核实过劳务公司的经营许可证?
派遣员工薪资结构是否与正式员工一致?
近半年是否检查过社保缴纳记录?
如果以上3题有任意一题答“否”,你的企业可能已站在风险边缘!
“合规不是成本,而是企业长久生存的氧气”——这是万同人力服务800+企业后最深的感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