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临时性岗位:6个月就是红线
最近某制造企业因临时工使用超期被罚37万的案例,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。临时性岗位就像夏天的西瓜——过了季节就不能再卖。法律明确规定:
必须是因为短期项目、旺季增产等临时需求设立
从岗位设立那天算起,最长存在6个月
常见场景:双十一物流临时分拣员、展会期间临时接待等
小贴士:建议用工单位在系统里设置"岗位到期提醒",避免忙中出错。
二、辅助性岗位:民主程序不能省
去年上海某上市公司就栽在这个坑里——用了3年派遣保洁阿姨,却拿不出职代会记录。辅助性岗位认定要分三步走:
先开大会:至少要有职工代表半数以上通过
白纸黑字:会议纪要必须写明"同意将XX岗位列为辅助性岗位"
广而告之:在食堂公告栏、OA系统等显眼位置公示5天
常见合规岗位:保安、清洁、食堂帮厨等非核心岗位。记住,财务、研发等关键岗位绝对不能用派遣工!
三、替代性岗位:原工返岗就得停
王经理休产假期间找派遣会计顶岗,这本是合规操作,却因一个小疏忽被认定违法——原来她提前返岗后,企业还继续用了派遣工两周。替代性岗位要注意:
必须是因为原员工休假、培训等客观原因离岗
派遣期限≤原员工离岗时间(比如产假158天,顶岗就不能超这个数)
原员工返岗后立即终止派遣关系
重要补充:10%比例是高压线
就算三性都符合,还要注意:
派遣工总数不得超过企业总用工的10%(计算时别忘了把劳务外包人员单列)
建议每季度做次"用工体检":登录人社局系统就能查实时比例
超比例企业会被约谈,还可能影响招投标资格
万同人力服务过的客户中,有个巧用"混合用工"的案例值得参考:将基础性工作外包,关键岗位用派遣,既控制风险又降低成本。